神經源性腫瘤是成人和兒童最常見的縱隔腫瘤,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如神經鞘瘤、黑色素沉著施萬瘤、顆粒細胞瘤及神經纖維瘤,其中惡性腫瘤有惡性施萬細胞瘤和神經源性肉瘤。
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
- 目錄
- 1.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發(fā)病原因有哪些 2.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容易導致什么并發(fā)癥 3.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有哪些典型癥狀 4.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應該如何預防 5.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.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病人的飲食宜忌 7.西醫(yī)治療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常規(guī)方法
1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發(fā)病原因有哪些
神經鞘瘤來源于神經鞘細胞,好發(fā)于脊神經后根和肋間神經,也可發(fā)生于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,喉返神經。男女發(fā)病相似,多發(fā)于20~50歲者,左右胸腔發(fā)病率無差異。發(fā)生于胸部上方者多于下方。腫物大小不一,通常直徑3~15cm不等(中位值5.0cm)單發(fā)多于多發(fā)。良性神經鞘源性腫瘤可分為神經鞘瘤(良性施萬細胞瘤)和神經纖維瘤。少見的還有黑色素沉著的施萬細胞瘤及顆粒細胞瘤。惡性者為惡性神經鞘瘤或神經源性肉瘤。神經鞘瘤多位于神經干之一側,包裹在神經外衣或衣內,使神經干呈偏心性梭形膨脹,但神經不穿入腫瘤內,因此手術易切除,不會損傷神經??v隔內偶爾亦可見二種不常見的神經鞘源性的腫瘤有黑色素神經鞘瘤、粒細胞腫瘤。后者被證實起源于神經膜細胞,為惡性病變,歸類為惡性神經鞘瘤。神經源性肉瘤(惡性施萬細胞細胞瘤)占成人神經源性腫瘤不足10%,多見于10~20歲的年輕人或60~70歲的老年。腫瘤附近的結構常受侵犯,并能發(fā)生遠處轉移。顯微鏡下可看到細胞數異常增多、核多型性及有絲分裂。
2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容易導致什么并發(fā)癥
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無論是良、惡性都以手術切除為好,在切除腫瘤時應將腫瘤瘤體及包膜全部切除。術后可能會出現如下并發(fā)癥。
1、硬脊膜外血腫:椎旁肌肉、椎骨和硬脊膜靜脈叢止血不徹底,術后可形成血腫,造成肢體癱瘓加重,多在術后72h內發(fā)生,即使在放置引流管的情況下也可發(fā)生血腫。如出現這種現象,應積極探查,清除血腫,徹底止血。
2、脊髓水腫:常因手術操作損傷脊髓造成,臨床表現類似血腫,治療以脫水、激素為主,嚴重者可再次手術,開放硬脊膜。
3、腦脊液漏:多因硬脊膜和肌肉層縫合不嚴密引起,如有引流,應提前拔除引流管。漏液少者換藥觀察,漏液不能停止或漏液多者,應在手術室縫合瘺口。
4、切口感染、裂開:一般情況較差,切口愈合能力不良或腦脊液漏者易發(fā)生。術中應注意無菌操作。術后除抗生素治療外,應積極改善全身情況,特別注意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的補充。
3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有哪些典型癥狀
神經鞘源性良性腫瘤,多數無癥狀,往往在常規(guī)胸部X線檢查時被發(fā)現,而少數病人其癥狀常是由于機械原因引起,如胸或背部的疼痛是由于肋間神經,骨或胸壁受壓或被浸潤??人院秃粑щy是因為支氣管樹受壓,Pancoast綜合征是臂叢神經受累,Horner綜合征是頸交感鏈受累,聲音嘶啞是腫瘤侵犯喉返神經。有3%~10%的病人因腫瘤伸入脊椎,在椎管內呈啞鈴狀膨脹生長可出現脊髓受壓癥狀、下肢麻木、活動障礙。雖然患啞鈴狀腫瘤病人中,60%的病人出現與脊髓壓迫有關的癥狀,但仍有一部分無癥狀,當腫瘤生長巨大或惡變時可占據一側胸腔,使縱隔向健側移位,病人的肺臟完全被腫瘤壓縮而無功能,逐漸出現胸悶、氣短,活動后癥狀加劇,并可導致喘鳴。肺受壓后部分不張,可反復出現肺部感染、咳嗽、多痰、發(fā)熱,有些可出現急性呼吸困難,并且可使氣管移位,患側呼吸音消失。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癥,由于心臟的移位,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可出現上腔靜脈綜合征。壓迫食管可出現吞咽困難,一般從無癥狀到有癥狀,為3個月~3年不等。縱隔神經纖維瘤惡變者很少見,惡性神經鞘瘤因生長快,癥狀出現往往較早較重,常因腫瘤侵犯鄰近的組織而出現劇痛。
4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應該如何預防
由于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病人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,所以預防的方法不外:
1、盡可能減少感染,避免接觸放射線和其他有害物質,尤其是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藥物。
2、適當鍛煉,增強體質,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。
主要是針對可能導致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各種因素進行預防。目前認為正常免疫監(jiān)視功能的喪失,免疫抑制劑的致瘤作用,潛在病毒的活躍和某些物理性(如放射線)、化學性(如抗癲癇藥物、腎上腺皮質激素)物質的長期應用,均可能導致淋巴網狀組織的增生,最終出現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。因此,需要注意個人及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,避免藥物濫用,在有害環(huán)境中作業(yè)時注意個人防護等。
5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神經源性腫瘤是成人和兒童最常見的縱隔腫瘤,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如神經鞘瘤、黑色素沉著施萬瘤、顆粒細胞瘤及神經纖維瘤,此病的檢查方法具體如下。
1、胸部X線:所見神經源性腫瘤表現基本相似,良性和惡性表現往往無明顯差異,正位X線片示胸腔內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的陰影,偶爾可見三角形或分葉狀。內緣常位于縱隔影內,側位片示腫瘤位于脊柱旁溝區(qū),界限清晰,相鄰的骨骼也可能發(fā)生變化。
2、CT掃描顯示:腫瘤位于后縱隔,多靠近椎旁,腫瘤邊界清楚,呈圓形、卵圓形,良性或惡性腫瘤部分病例可以有分葉。多發(fā)性神經纖維瘤病,CT掃描的檢出率往往比普通X線胸片高。
3、磁共振成像(MRI):增強的T1和T2的影像可顯示神經纖維瘤有一高密度特征性外周區(qū)和中等密度的中央區(qū),而神經鞘瘤為不均質的高密度區(qū)。CT或MRI可以確定,腫瘤侵入脊椎管的情況,后者還可以用來確定累及范圍,然而目前通常使用增強的脊髓X線檢查來了解腫瘤入侵的情況。如為一側胸內巨大神經源性腫瘤,X線片、CT片均可顯示巨大腫瘤占滿整個胸腔,縱隔向健側移位,氣管移位、受壓或變窄,患側肺受壓,常見患側胸內積液。
6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病人的飲食宜忌
患有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飲食需注意很多食物中有致癌物質,如高溫油炸類、燒烤類、臘熏類、腌制類食品,對腫瘤病人而言,就決不可多吃——最好不吃。而許多食物中,又含有抗癌物質,如木耳、菠菜、西蘭花、菌蘑等,以及許多綠色蔬菜都能起到生血、補充維生素、增強免疫力的功效,要多吃。
7西醫(yī)治療縱隔神經鞘源性腫瘤的常規(guī)方法
神經鞘源性腫瘤無論是良、惡性都以手術切除為好,在切除腫瘤時應將腫瘤瘤體及包膜全部切除。在決定手術切口時,首先要明確腫瘤的定位,神經源性腫瘤大多來自肋間神經,可參照X線所見選擇手術徑路。神經源性腫瘤多位于后縱隔脊柱旁溝,如來源于第1、2、3肋間神經,因胸頂部空間狹小,腫瘤頗大,則可占滿整個胸頂部,很難正確定位。第4肋間神經以下發(fā)生的神經源性腫瘤,則較易定位其來源。少數腫瘤可遠離脊柱旁溝到達后背,可參考X線胸片及CT或MRI來確定手術的徑路。小的、無椎管內受侵的腫瘤也可在電視胸腔鏡下切除。不論采用哪種途徑,首先都要切開腫瘤表面的胸膜,然后鈍性及銳性分離腫瘤。有時要切斷一根或幾根肋間神經或交感神經干。少數情況下要犧牲肋間動脈。神經鞘源性腫瘤手術主要有以下幾種切口:
1、胸后外側切口:適用于后縱隔第4肋平面以下的腫瘤(包括啞鈴狀腫瘤的胸內部分二期切除)。具體切口徑路以腫瘤發(fā)源的肋間為準。
2、胸前外側切口:適用于胸頂部腫瘤。
3、后背部縱行、橫行或弧形切口:適用于縱隔啞鈴狀腫瘤Ⅰ期胸外切除。
4、胸后外側切口+后背正中弧行或橫行切口:適用于后縱隔-椎管內啞鈴狀腫瘤全切除。
5、后胸壁胸膜外小切口:適用于后縱隔定位準確的小腫瘤。
6、胸部小切口:,采用電視胸腔鏡切除縱隔內腫瘤,適用于縱隔內小腫瘤。
7、頸、胸部橫向半蛤殼狀切口:適用于頸、胸部啞鈴狀惡性腫瘤切除。
8、胸骨正中部分劈開+雙側胸部前外切口:適用于前縱隔惡性神經源腫瘤累及雙側胸內臟器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