頸部肌肉是位于頸部區(qū)域,連接頭部與肩部、胸廓的眾多肌肉的統(tǒng)稱。
相互協(xié)作,對維持頸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姿勢起著關鍵作用。
淺層
主要有胸鎖乳突肌,位于頸部兩側,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,止于顳骨的乳突。斜方肌上部也屬于頸部淺層肌肉,位于項部和背部上方,兩側相合成三角形,起于枕外隆凸、項韌帶及全部胸椎棘突,止于鎖骨外側1/3、肩峰和肩胛岡。
中層
包括肩胛舌骨肌、胸骨舌骨肌、胸骨甲狀肌等,這些肌肉大部分位于頸部前方,在舌骨與胸骨、鎖骨之間。
深層
有頭夾肌、頸夾肌、豎脊肌頸部等,其中頭夾肌起自項韌帶下部和上位胸椎棘突,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項線;頸夾肌起于第3至第6胸椎棘突,止于第1至第3頸椎橫突后結節(jié);豎脊肌頸部則縱列于脊柱兩側的溝內,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,向上止于椎骨、肋骨及枕骨。
頸部肌肉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。肌腹主要由肌纖維組成,是肌肉的收縮部分,能夠產生力量;肌腱則是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,連接肌腹與骨骼,主要起到傳遞力量和固定肌肉位置的作用。
頸部肌肉具有支撐頭部、運動頭部和頸部、保護頸部器官等?!?/p>
使頭部能夠保持在正常的位置,維持人體的直立姿勢。例如,豎脊肌頸部持續(xù)收縮,為頭部提供向上的支撐力,防止頭部下垂。
實現(xiàn)頭部的前屈、后伸、側屈、旋轉等各種運動。如胸鎖乳突肌收縮可使頭向同側屈,臉轉向對側;斜方肌上部收縮可使頭后仰等。
在頸部遭受外力沖擊時,頸部肌肉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,保護頸部的血管、神經以及頸椎等重要結構。
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如瘦肉、魚類、豆類等,為肌肉的修復和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(yǎng)物質。同時,也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,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,促進肌肉的正常代謝。適當補充鈣和維生素D,有助于維持頸椎和頸部肌肉的正常功能。鈣是骨骼和肌肉正常收縮所必需的元素,維生素D則能促進鈣的吸收??赏ㄟ^食用奶制品、豆制品、蛋黃以及適當曬太陽等方式獲取。
如站立位或坐位,雙手放于腰間,緩慢將頭向后仰,伸展頸部前方肌肉,保持5-10秒后恢復原位,重復多次。也可將頭向一側傾斜,伸展對側頸部肌肉,左右交替進行。保持身體正直,緩慢地將頭向左右兩側旋轉,轉動幅度以自己能耐受為度,可增強頸部肌肉的靈活性和協(xié)調性。借助雙手或彈力帶等工具,對頸部肌肉施加一定的阻力,進行前屈、后伸、側屈等方向的抗阻訓練,能有效增強頸部肌肉力量,但需注意控制力度和幅度,避免受傷。
頸部肌肉的日常養(yǎng)護有保持正確姿勢、選擇合適的枕頭和床墊、避免頸部受寒等。
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、電腦等,盡量保持頭部和頸部處于中立位,減少頸部肌肉的過度勞損。工作或學習時,可調整桌椅高度,使眼睛平視電腦屏幕。
枕頭的高度和硬度要適中,以能維持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為宜;床墊也應具有良好的支撐性,使身體在睡眠時能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。
寒冷刺激可能導致頸部肌肉痙攣,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頸部保暖,尤其是在秋冬季節(jié),可佩戴圍巾等。
正常情況下,頸部肌肉外觀應是平滑、對稱的,無明顯的突出、凹陷或腫脹。在肌肉收縮時,可看到和摸到相應肌肉的輪廓,但不會有異常的結節(jié)或條索狀改變。
正常頸部肌肉
正常頸部肌肉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張力,能夠協(xié)調地完成各種運動和功能任務。在放松狀態(tài)下,肌肉柔軟且無壓痛;在收縮時,力量適中且能迅速響應大腦的指令,完成相應的動作。
異常頸部肌肉
異常頸部肌肉可表現(xiàn)為多種形態(tài)改變,如肌肉緊張、痙攣時,可摸到肌肉僵硬、呈條索狀,且有壓痛;肌肉萎縮時,局部肌肉體積變小、松弛,力量減弱;肌肉拉傷時,受傷部位會出現(xiàn)腫脹、疼痛,活動受限等表現(xiàn)。
頸部肌肉的異常癥狀有疼痛、活動受限、肌肉無力等。
是頸部肌肉異常最常見的癥狀,可表現(xiàn)為酸痛、刺痛、脹痛等,疼痛部位多在頸部肌肉附著點或肌腹處,常因頸部活動、勞累或受寒等因素加重。
當頸部肌肉出現(xiàn)問題時,可能導致頭部的正常運動范圍減小,如前屈、后伸、側屈、旋轉等動作變得困難或疼痛加劇。
頸部肌肉力量減弱,難以支撐頭部的正常重量,可能出現(xiàn)頭部下垂、容易疲勞等現(xiàn)象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。
影響頸部肌肉的因素有不良姿勢、外傷、勞損、疾病、年齡增長等?! ?/p>
長期低頭、伏案工作、歪頭睡覺等不良姿勢,可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(tài),導致肌肉勞損和疼痛。
頸部受到外力撞擊、扭傷等,可直接損傷頸部肌肉,引起出血、腫脹、疼痛等癥狀。
長時間進行重復性的頸部運動,如長時間打字、演奏樂器等,容易導致頸部肌肉疲勞和損傷。
頸椎病、頸部神經炎、風濕性關節(jié)炎等疾病,也可能影響頸部肌肉的正常功能,導致肌肉疼痛、萎縮等癥狀。
隨著年齡的增加,頸部肌肉會逐漸出現(xiàn)退行性改變,如肌肉萎縮、彈性下降等,增加了頸部肌肉損傷和疾病的發(fā)生風險。
面對鏡子,觀察頸部兩側肌肉是否對稱,有無明顯的腫脹、突出或凹陷,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。同時,注意頭部是否有傾斜、旋轉等異常姿勢。緩慢地進行頭部的前屈、后伸、側屈和旋轉等動作,感受頸部肌肉是否有疼痛、卡頓或受限的情況。若在某個方向的運動中出現(xiàn)明顯疼痛或活動范圍減小,可能提示頸部肌肉存在問題。用手指輕輕觸摸頸部肌肉,從耳后、頸部兩側到頸前,感受肌肉的質地、溫度和有無壓痛。若摸到肌肉僵硬、有結節(jié)或條索狀改變,以及有明顯壓痛,可能表示頸部肌肉存在異常。
頸部肌肉的常用檢查有體格檢查、影像學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其他檢查等?!?/p>
視診
醫(yī)生會觀察患者頸部的外觀,包括皮膚顏色、有無腫脹、肌肉輪廓是否對稱等,初步判斷頸部是否存在病變。
觸診
通過觸摸頸部肌肉,了解肌肉的緊張度、壓痛情況、有無腫塊或結節(jié)等,進一步評估頸部肌肉的健康狀況。
運動檢查
醫(yī)生會要求患者進行頭部的各種運動,如屈伸、側屈、旋轉等,觀察運動的范圍、流暢性以及是否引起疼痛,以判斷頸部肌肉和頸椎的功能是否正常。
X線檢查
可顯示頸椎的骨質結構,幫助醫(yī)生判斷是否存在頸椎骨質增生、椎間隙狹窄、椎體滑脫等問題,間接了解頸部肌肉的受力情況和可能存在的病變基礎。
CT檢查
能更清晰地顯示頸椎的骨骼結構,對于一些復雜的骨折、脫位以及頸椎間盤突出等病變的診斷有重要價值,有助于分析頸部肌肉異常是否與骨骼病變有關。
MRI檢查
對軟組織的分辨力較高,能夠清晰地顯示頸部肌肉的形態(tài)、結構以及是否存在損傷、炎癥、腫瘤等病變,是診斷頸部肌肉疾病的重要影像學方法。
血液檢查
一般用于排查是否存在感染、風濕性疾病、內分泌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導致的頸部肌肉異常。例如,檢測血常規(guī)、血沉、C反應蛋白、類風濕因子等指標,以判斷是否有炎癥反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肌電圖檢查
通過記錄頸部肌肉在靜息和收縮時的電活動,判斷肌肉是否存在神經源性或肌源性損害,對于診斷頸部肌肉萎縮、肌無力等癥狀的病因有重要意義。
頸椎間盤造影
將造影劑注入頸椎間盤,通過觀察造影劑的分布和患者的反應,判斷頸椎間盤是否存在病變,以及病變與頸部肌肉癥狀之間的關系。
頸部血管超聲檢查
主要用于檢查頸部血管的情況,如是否存在血管狹窄、斑塊等,以排除因頸部血管病變導致的頸部肌肉供血不足等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