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(yī)生

頸夾肌

所屬科室:外科,普通外科
王磊
王磊主任醫(yī)師
山東大學齊魯醫(yī)院 普通外科
本文由彩牛醫(yī)生原創(chuàng),經(jīng)專業(yè)醫(yī)師審核校對

頸夾肌是位于頸部后方的一塊肌肉,屬于豎脊肌的一部分。

頸夾肌在維持頸部的穩(wěn)定性和正?;顒又衅鹬匾饔茫瑢τ陬A防和緩解頸部疼痛等問題也有一定的意義。

位置

頸夾肌起于第 3~6 胸椎棘突,向上止于第 1~3 頸椎橫突后結節(jié)。頸夾肌位于頸部的后側(cè),在斜方肌和豎脊肌深層,是連接胸椎和頸椎的重要肌肉結構。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頸夾肌是典型的骨骼肌,由肌腹和肌腱組成。肌腹包含眾多平行排列的肌纖維,這些肌纖維可以在神經(jīng)的支配下收縮,產(chǎn)生力量來帶動頸椎運動。肌腱則將肌肉牢固地連接在胸椎棘突和頸椎橫突上,確保力量的有效傳遞。其內(nèi)部有豐富的血管,為肌肉提供氧氣和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同時也有神經(jīng)分布,用于控制肌肉的收縮和舒張。
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頸夾肌的主要功能有頸部后伸和側(cè)屈、穩(wěn)定頸椎等。具體分析如下:

頸部后伸和側(cè)屈

頸夾肌主要參與頸部的后伸運動,當抬頭或者向后仰頭時,頸夾肌收縮發(fā)揮作用。頸夾肌也能夠協(xié)助頸部的側(cè)屈,使頭部向一側(cè)傾斜,在保持頭部平衡和靈活轉(zhuǎn)動方面起到關鍵作用。在轉(zhuǎn)頭看身后物體或者仰頭看高處物體時,頸夾肌都參與其中。

穩(wěn)定頸椎

能夠穩(wěn)定頸椎的位置,防止頸椎過度前屈或在活動過程中發(fā)生移位。這對于保護頸椎和脊髓的正常結構和功能至關重要,尤其在日?;顒雍瓦\動中,幫助維持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。
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頸夾肌的健康無特殊飲食養(yǎng)護需求,但注意飲食均衡、營養(yǎng)充足即可。可以多進食富含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的食物,如雞胸肉、豬瘦肉、雞蛋、豆腐等,以補充肌肉所需營養(yǎng)。同時,避免進食含高膽固醇、高動物性脂肪的食物,并避免攝食過量引起肥胖,使頸夾肌負擔過重。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維持頸夾肌的健康可以適當開展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,如每日進行針對頸部肌肉的功能鍛煉,包括頸部前伸后仰的抗阻活動、頸部環(huán)轉(zhuǎn)與拉伸等。注意用力不要過猛,速度不要過快,以免引起頭暈和拉傷。頸部活動后要對頸部進行輕柔按揉,放松局部肌肉。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日常生活中應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,注意勞逸結合,晚間保證充分睡眠,睡眠時頸部需有充分支撐物,不要使頸部懸空。

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,如長時間盯著電腦、低頭或仰頭作業(yè)等,這些都會使頸夾肌僵硬,易出現(xiàn)勞損。
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正常情況下,頸夾肌能夠使頸部進行靈活的后伸、側(cè)屈和旋轉(zhuǎn)運動,且沒有疼痛、僵硬等不適感。在維持頸部正常姿勢時,肌肉能夠輕松地發(fā)揮穩(wěn)定作用,不會出現(xiàn)疲勞過快或者頸椎不穩(wěn)定的情況。頭部能夠自然地保持平衡,在日常活動和運動中,頸夾肌能夠正常工作,沒有異常的肌肉緊張或收縮障礙。
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頸夾肌的異常癥狀有疼痛和僵硬、活動受限、頭痛和頭暈等。具體分析如下:

疼痛和僵硬

頸夾肌損傷或勞損后,最常見的癥狀是頸部后側(cè)疼痛,疼痛程度可能從輕微的酸痛到劇烈的刺痛不等。同時,肌肉會出現(xiàn)僵硬感,使得頸部運動變得不靈活,特別是在仰頭、轉(zhuǎn)頭或側(cè)屈時疼痛和僵硬感會加劇。

活動受限

嚴重的頸夾肌問題可能會導致頸部的后伸、側(cè)屈和旋轉(zhuǎn)運動受到限制。如患者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無法將頭完全向后仰或者轉(zhuǎn)頭到正常的角度,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。

頭痛和頭暈

頸夾肌的緊張和勞損還可能引發(fā)頭痛和頭暈。通常表現(xiàn)為枕部頭痛,即后腦勺部位的疼痛,頭暈可能是由于頸椎活動受限影響了椎動脈的供血,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。

若有上述任意癥狀,建議及時就醫(yī)。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頸夾肌的影響因素有年齡、外傷、過度使用等。具體分析如下:

年齡

隨著年齡的增長,頸夾肌的彈性和力量會逐漸下降。肌肉中的膠原蛋白減少,肌纖維變細,導致肌肉更容易出現(xiàn)勞損和損傷。老年人可能會出現(xiàn)頸椎活動范圍減小、頸部疼痛等問題。

外傷

頸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撞擊,如車禍、運動碰撞等,可能會損傷頸夾肌。這種損傷可能是肌肉拉傷、撕裂,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肌肉的正常功能,導致頸部活動受限和疼痛。

過度使用

長期從事需要頻繁使用頸夾肌的工作或活動,如長時間仰頭工作或者頻繁轉(zhuǎn)頭的工作,會導致肌肉過度使用,引起疲勞和勞損。
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頸夾肌是否健康,日常主要通過觀察臨床癥狀進行自測。如果出現(xiàn)頸背部疼痛、出血、頭頸后仰或轉(zhuǎn)頭困難,并有明確外傷或勞損史,可能是由于外傷或勞損導致頸夾肌受損造成。若無受傷史,除疼痛還有肌力減退,并有其他部位如肢體、眼瞼等的無力或活動障礙,可能是頸夾肌受損導致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異常導致。若局部疼痛伴有全身發(fā)熱、乏力、食欲減退等癥狀,需警惕頸夾肌肌炎的發(fā)生。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

頸夾肌疾病常用的檢查涉及體格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影像學檢查以及神經(jīng)電生理檢查等。具體分析如下:


體格檢查

主要包括視診、觸診以及活動及肌力測定。通過視診觀察是否有頭頸部及其他部位畸形、是否有呼吸困難以及皮膚是否有顏色、形態(tài)等的異常病變;通過觸診評估皮膚溫度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肌緊張、壓痛等;還需囑患者活動并觀察其活動狀態(tài)以及仰頭、轉(zhuǎn)頭等動作是否出現(xiàn)困難,并與患者頭部后仰動作做對抗以檢測頸夾肌的肌力情況。

實驗室檢查

主要為血液檢查,可輔助頸夾肌創(chuàng)傷、炎癥等疾病的診斷。如紅細胞較少、血小板計數(shù)升高以及血細胞比容等可輔助判斷創(chuàng)傷失血程度;白細胞計數(shù)以及中性粒細胞占比等可提示是否出現(xiàn)感染;血清中肌酸激酶、谷草轉(zhuǎn)氨酶、谷丙轉(zhuǎn)氨酶以及γ-球蛋白等測定可輔助診斷肌炎。

影像學檢查

X線對骨骼結構改變及軟組織鈣化的顯示較好;CT及MRI可觀察到更清晰的解剖關系以及空間分辨率高,對細微的組織損傷、破壞以及鈣化等顯示均優(yōu)于X線,可以很好的顯示中樞神經(jīng)、肌肉以及肌腱等的病理變化。其中MRI還可對椎管損傷以及血腫等進行更敏感的檢測,對頸夾肌創(chuàng)傷、炎癥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。

神經(jīng)電生理檢查

可用于評估頸夾肌及其周圍神經(jīng)的功能狀態(tài)。


參考文獻
[1]湯挺兵,錢金岳,黃陽生.口腔頜面頸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多媒體與傳統(tǒng)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[J].解剖學研究,2010,32(04):302-303.
[2]張江濤,謝勇江,盧遠新,等.整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實施[J].解剖學研究,2023,45(01):88-89.